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治党逻辑

    冯霞;朱晴;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制度成果,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百年治党经验,内蕴科学的治党逻辑:在治理结构上,实现了政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在治理方式上,促进了宏观治理与微观治理的有机统一;在治理要求上,推动了常态治理与长效治理的有机统一;在治理效能上,达成了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统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治党逻辑和实践成效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实践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入研究这一逻辑,对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75;No.29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代利刚;

    金融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向,金融资本主义批判也成为《资本论》的研究热点之一。马克思对金融资本理论直接的、奠基性的理论是生息资本理论。从哲学层面诠释生息资本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生息资本理论的特质,回应货币阐释进路与新李嘉图主义的挑战。《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思想发展逻辑表明,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是资本从一般、特殊性环节辩证演变出的“个体”,此种辩证方法决定了生息资本作为一种“自动体”在表现层面上展现出总体性、自为性,并且在实质层面内蕴着否定性。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哲学阐释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理解金融资本的特质以及当前的金融资本治理提供启示。

    2025年05期 v.75;No.291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质量发展研究

  • 中国经济增长:从GDP向GNI导向转换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郑江淮;韩磊;孙志燕;

    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下,中国经济增长导向从GDP向GNI转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GDP导向是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的开放发展模式,但易陷入“发展陷阱”。GNI导向是以内生发展能力为支撑的全球化发展导向,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发展导向,能避免过度依赖GDP导向导致的“低端锁定”、规模天花板效应和供需失衡等问题。中国经济增长向GNI导向转换面临激烈国际竞争,但在关键技术、产业及开放模式等具备基础条件。这一转换深度契合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战略要义。采取“内外双向发展”新思路,通过完善知识共享、技术转移和资金跨国多点之间循环机制释放GNI导向对GDP增长的引致效应;加强大企业在地缘分割区域中基础设施连接、基本原材料产业供给和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吸引优秀的中小企业多地点投资,形成以中国企业网络为聚点的多点集群,化解地缘化分工规模不经济问题。

    2025年05期 v.75;No.291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政府信任与企业投资意愿

    莫长炜;白云涛;

    事中事后市场监管是放松市场准入门槛后“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任务,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2019年全面推进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在对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与传统市场监管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84个县(市、区)1037个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1)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企业投资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政府信任在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企业投资意愿的影响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3)地区交通水平、产业基础、融资环境等非制度性发展环境越优越,政府信任在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企业投资意愿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越强。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不断改善地区非制度性发展环境以更好地发挥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企业投资意愿的促进作用。

    2025年05期 v.75;No.291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台湾研究

  • 迁台初期国民党当局留美学生管控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裴广强;

    迁台初期,国民党当局为维系对留美学生的向心力,开始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留美学生管控体系。从历时性来看,这一管控体系的形成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体制内“教育部”和驻美“大使馆”彼此纠葛,到体制外在美文教事业顾问委员会成立后“教育部”和驻美“大使馆”各自为政、孤立行动,再到最后驻美“大使馆”、在美文教事业顾问委员会、“国防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等体制内外力量相互融合,在驻美“大使馆”内建立“驻美文化参事处”,统一管理留学生事务的演化过程。国民党当局留美学生管控体系的建立与演变,有助于其加强对留美学生的控制力度。但是,这一体系姗姗来迟,并不能阻挡留美学生与国民党当局的日渐疏离。

    2025年05期 v.75;No.291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岸”知识生产的学理溯源、思想进路与共在图景——以中国台湾地区学界为对象

    韩博;虞涵;

    以我国台湾地区“两岸”研究发展为考察起点,运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法对台湾地区学术期刊中的“两岸”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生产全景上,“两岸”一词于2014年前后在台湾地区学界出现频率显著提高,关联的研究主题广泛,形成了以政治视角下两岸关系为中心,文化研究、经贸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环绕的格局;在思想进路上,台湾地区“两岸”研究经历了以文化与学术交流为主的萌芽阶段,以重大事件推动的探索阶段,“以经促统”“以文载道”的形成与深化阶段及关注民众认同的思想碰撞阶段,呈现出公共话语日益丰富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湾地区的“两岸”研究尚未出现具有强联结的学术共同体,台湾与大陆“共在”的知识生产在中层理论探索、学术对话与合作等层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5年05期 v.75;No.291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南洋研究

  • 帝国移民与殖民遗产:缅甸的印度移民问题

    范宏伟;刘馨遥;

    作为英国和印度“双重殖民”下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产物,缅甸的印度移民问题及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甸人从被殖民者转变为国家主人后,没有完全摒弃殖民者在缅甸建立的种族等级制度,而是有选择性地承继了下来,并加以衍生。印度移民这一殖民遗产,并没有随着缅甸的独立而真正解决,相反被军人政府政治化、安全化,成为营造反移民、排外主义的工具。在历届缅甸政府与外来移民的互动过程中,他者化力度逐渐加强,我与他、内与外的分际不断被强化、制度化,深刻影响缅甸的历史进程。

    2025年05期 v.75;No.291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海洋文明研究

  • 海洋发展逻辑的中国表达及其价值意蕴

    洪刚;

    海洋发展逻辑是对人海关系认识规律和实践特征的总体表达,既表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表现了海洋文明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海洋发展所展现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时代逻辑表征了其在全球海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洋表达,实现了中国海洋历史文化传统的换羽新生,提供了全球海洋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选择,开创了全球海洋发展新道路与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中国海洋发展逻辑的重要时代意义。

    2025年05期 v.75;No.291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社会学研究

  • 社会贫富分化、家庭教育期望与阶层流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陈武元;黄蕾;舒少文;

    充分认识社会贫富差距在家庭教育期望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中的影响作用,对维护教育公平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2014—2020年间共4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可实证研究社会贫富分化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贫富分化对家庭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主要通过降低教育回报、减少教育关注和放大情绪焦虑三种渠道来影响家庭教育期望。异质性检验表明,社会贫富分化对家庭教育期望的负向影响在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房产规模、家长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弱势阶层家庭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地,社会贫富分化降低家庭教育期望后,还会对家庭阶层向上流动产生阻碍。研究还发现,教育补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贫富分化对弱势阶层家庭教育期望的负面冲击,是帮助弱势阶层家庭应对教育经费不足与阶层下沉问题的可行方案。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缩小贫富差距并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2025年05期 v.75;No.291 14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相对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影响与机制

    魏晓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运用CGSS2013—2021数据,实证分析相对教育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规模扩张背景下相对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教育程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相对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2)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相对社会经济地位是相对教育程度影响幸福感的主要路径,而非绝对社会经济地位或幸福预期水平;(3)异质性检验方面,相对教育程度的幸福效应在教育差距程度和地区层面有显著差异,具体为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带来的幸福收益就越高,而相较于低程度相对教育程度和东部地区,中高程度的相对教育程度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相对教育程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更大;(4)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相对教育程度的“致幸福”鸿沟明显缩小,相对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关键作用机制的影响也显著降低。为此,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发展质量和公平成效,引导社会建立起对教育收益的“全面价值取向”。

    2025年05期 v.75;No.291 15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乡传播研究

  • “地方”的生与死:路灯媒介、都市空间与现代性经验

    赵永华;杨家明;窦书棋;

    在都市现代性的背景下,路灯被视为一种“后勤型媒介”。路灯重塑街道的时空秩序、引导人们对于都市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创造出各种现代性经验的方式,由此展示出现代都市的经验谱系。路灯的媒介性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某种建立关系和联结的功能或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转换”和“揭示”,也即重构人的感知结构并形塑新的经验对象的“生成性”。通过物阵和光焰的运作,路灯使街道从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物质技术构造,转换为一种亲历性的经验对象,即现象学意义上的“地方”,并成为都市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街道作为地方,与人们的情感、行动、记忆、认同、根性及其他经验范畴相勾连,表达了本真的地方态度和丰富的感官经验,“路”与“灯”也被人的意向性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现代性的扩张加剧了街道的“无地方化”趋势,路灯也逐渐成为服务于理性主义和效率原则的技术工具,它连同被拓宽的道路和扩建的城区,引入了一种陌生的街道地理,破坏了人与人、人与地方的经验关系。透过路灯的分析,有助于重新发现那些日常生活实践中惯常化的、背景化的各种物与装置,理解其介入和影响人的生活世界的过程,并揭示现代性经验的两面性。

    2025年05期 v.75;No.291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郊民族村落小卖部的媒介化与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谢兴政;段秋婷;

    现代化进程在催动城郊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毗邻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叠加移动互联网迅速渗透,城郊民族村落小卖部内部信息、媒介和人员不断流动,使其深层的社会关系、媒介实践和传播方式得以重塑,小卖部逐渐演化为具有权威性、大众性和连接性的空间媒介。基于小卖部的媒介性考察,可以揭示其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可靠介质与核心“信源”,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依托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机制,民族文化传承逐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域传播。

    2025年05期 v.75;No.291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及归责路径

    李兰英;白雅楠;

    因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处于改变社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中。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出”及“利用”环节蕴含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以及与具体场景相结合的其他衍生类犯罪等多种刑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物的法律定性不清、标识治理机制尚未有效落实以及前置部门法同刑事法律衔接机制的阙如等问题,集中反映了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之间不完善、不明确和不协调的矛盾,也是其产出物被乱用滥用并引发犯罪风险的原因。因此,应在对其归责对象及主体进行教义学解释的基础上坚持法秩序统一性,通过分类讨论确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物的权属及责任主体,借助多元协同理念下的公私共治消解前置法困境,坚持刑法适用的妥当与克制,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2025年05期 v.75;No.291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的法律构建

    赖虹宇;

    随着产融结合引发的风险持续积聚,构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已成为明确的政策要求。当前,受制于立法理念、立法技术与立法时机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的既有规范面临着制度缺失等问题。区别于传统“金融防火墙”规范混业经营风险传染的典型范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的核心功能应定位于规制产业资本对金融领域的非理性渗透,呈现出更加注重“由产而融”而非“由融而产”的单向规制特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的构建,应以金融系统性立法为统筹,推动“防火墙”的基础制度构建,完善金融机构股东适格性审查机制,健全股东行为约束与权力运行机制。

    2025年05期 v.75;No.291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体系视阈内“准用益物权”概念及规则之构造

    谢潇;

    根据用益债权理论,所谓用益债权,系指以“对物之使用与收益”为内容的用益权,其与用益物权同属“用益权”之范畴。在民事权利体系视阈内,用益债权概念不仅悖于物债区分原则,其在司法实务上亦非不可或缺。有鉴于此,或许可以考虑将用益债权重构为“准用益物权”概念,以规整用益物权以外的对物之使用与收益事实。准用益物权以债法上的合同为效力基础,与特定的债法上合同(譬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之间具有法律上的牵连性。准用益物权构成基于特定合同的债权之从权利,其不得被单独让与,并且伴随特定债权之消灭而一并消灭。准用益物权的权能(对物的占有、使用与收益权能)系源于所有权而非合同债权。此外,准用益物权因权利人所保有的“对物之占有外观”而具备最低限度的类似物权的公示及公信效力。

    2025年05期 v.75;No.291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转变与价值逻辑的历史反思

    魏爱棠;

    把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转变与困境置于中国40年改革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反思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实践过程的价值原则与行动逻辑。研究表明:国家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关注目标始终集中在如何解决中国飞速现代化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投入问题。最大化为民谋利的群众工作路线,一直是党和国家破解养老服务困局的指导思想,但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跟不上老龄化现代化压力和养老服务规划发展的步伐,导致国家对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行动长期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残补式福利观念和效率观的影响使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始终未能突破“增量”和“补救”的价值桎梏,造成了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建设遭遇种种实践困境。因此,新时代养老服务社会化需要在强化公平普惠理念基础上,整合中国社会文化和制度传统优势,培育发挥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第三部门”的作用,重塑治理导向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价值体系。

    2025年05期 v.75;No.291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勃兰登堡-普鲁士常备军与军国主义的形成

    许二斌;

    勃兰登堡-普鲁士从17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常备军,至18世纪下半叶建成一支被视为欧洲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常备军在将霍亨索伦王朝众多领地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常备军使勃兰登堡-普鲁士从列强任意蹂躏的对象变成欧洲强国之一。常备军在驯服等级议会,推行君主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先天不利的条件下,历代君主试图在贫乏的物质基础上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只好集中全部资源满足建设军队的需求,最终导致军国主义的形成。

    2025年05期 v.75;No.291 19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