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忠奇;高廷帆;陆子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使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从宗族文化视角出发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宗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能同时提升“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经典矛盾。进一步,利用地级市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了理论结论,表明总的来看,当前宗族文化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起到主要作用。此外,宗族文化对于企业创新也有显著的解释力,而且宗族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充当了其影响共同富裕程度的一个机制。
2025年04期 v.75;No.290 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孟楠;肖丹;
在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跨境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基于2001—2022年的双边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的地缘政治风险提高将导致双边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下降。在机制方面,较高的东道国地缘政治风险会降低其政府稳定性、破坏国际航运能力并提高被金融制裁的风险,从而降低双边直接投资流入。当引入与东道国发生冲突的第三国因素时,研究发现投资国对东道国的地缘政治偏好将大幅提高双边直接投资流入,并显著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较好的经济增长能力、较低的能源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稳定的汇率制度、较低的直接投资流入限制和较少的历史投资争端能显著缓解地缘政治风险的负面影响。
2025年04期 v.75;No.290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伟峰;肖子容;
当前,我国信用修复制度面临着适用范围界定不清、修复条件矛盾冲突、修复方式混乱失序等问题。信用修复制度的优化应充分发挥并扩展其激励功能,考量比例原则下的成本收益,在信用主体人格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采用统一的负面清单制度明晰信用修复的范围,借助成本收益分析设置合理的信用修复条件,基于修复方式的特性建构合理配置的修复方式体系,是我国信用修复制度优化的实现路径。只有深刻理解我国信用修复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综合考量各方利益与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调整,才能有力助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运行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75;No.290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旭莉;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人脸信息收集渠道隐蔽且多样、技术安全漏洞、人脸信息的唯一性与不可逆性等技术风险。人脸识别技术治理的法律困境包括知情—同意原则被虚化,人脸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存在争议,技术滥用侵害个人权益,主体维权意识薄弱、侵权救济困难等问题。人脸识别保护的权利跨越公法权利与私权领域,对其治理应当打破部门法的界限,寻求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利用与主体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优化人脸识别技术的规制,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强化人脸信息控制者的信义义务,落实比例原则,坚持最小限度的适用,引入监管沙盒,改进维权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脸识别治理路径。
2025年04期 v.75;No.290 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伟;贾淦博;
韩愈以“昌黎”为郡望,宋以降学者多将其解为是对门第与郡姓之攀附。其实,若将韩愈此一行为置放于古文兴起并发展的文学背景下予以考量,或可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借助新旧文献的梳理参读,通过勾勒早期古文运动参与者之交游,可知韩洄与众多早期古文倡导者过从密切,并存同声相应之谊,将“昌黎韩氏”的名号最早带入古文创作圈。后韩愈兄韩会在大历初依附权臣元载,与同附元载门下之韩洄存同族之谊,在重阀阅之社会背景与古文圈内重士族等时风影响下,韩会始称郡望“昌黎”。韩愈幼孤,生活与文学均受兄长韩会影响极深,故在其初登文坛之创作早期,在文中自称郡望“昌黎”,除却攀附之嫌疑外,尚存赓续其兄文脉、延续家学之用意。职是,韩愈称“昌黎”实汇聚了盛中唐古文发展与家学传递的诸多要素,是研究古文运动的重要视角。
2025年04期 v.75;No.290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狄霞晨;
文艺复兴为欧洲带来了新生,也为近代以来中国文人学士寻找民族文化复兴之道提供了思路。晚清国粹派率先将“Renaissance”阐释为“古学复兴”,视先秦诸子为中国的古希腊先贤,在保护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前提下探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胡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并将“整理国故”作为实现中国文艺复兴的关键步骤。吴宓、梅光迪等白璧德的中国弟子发刊《学衡》,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旨推动另一种带有新人文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虽然都是对“中国文艺复兴”的本土化探索,晚清国粹派、胡适及学衡派却展示了中国文艺复兴三张不同的“面孔”。三派虽然互有差异,却不乏互动,其观点也具有相互补充性。回顾近现代中国知识人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多元思考,为我们在当代语境下转化这份思想学术资源进行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75;No.290 194-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